中华瓷根 中国符号
国瓷 · 郑商瓷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

10月16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影视工作委员会主席、全国公安文联影视戏剧曲艺委员会副主任、公安部铁路公安文联副主席兼作家协会副主席、郑州警察学院(原郑州铁道警察学院)客座教授王仲刚等一行到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参观考察国瓷郑商瓷。


中国国际文化促进会陶瓷文化艺术委员会会长、国瓷·郑商瓷创始人之一、河南夫立国瓷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法人、河南省郑商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三大红旗手李梅花教授全面介绍了作为国瓷·郑商瓷的艺术特色和创始历程。王仲刚主席对阎夫立教授、李梅花教授夫妇几十年如一日埋头科研,恢复和创建了“郑商瓷”这一国瓷品牌,对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作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贡献表示由衷的钦佩并表示深深的敬意。

国瓷·郑商瓷是由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阎夫立、李梅花教授夫妇在郑州研发创烧的瓷器类型。国瓷·郑商瓷继承了我国商代古老、厚重的青瓷文化基因,吸收了宋代五大名窑汝窑、钧窑、官窑、哥窑、定窑的精华,并在器型和釉色上进行了创新。实现了无缝烧制、高温立体釉、微观意境等瓷器烧制的艺术工艺的技术提升,创造了以春天为主基调的绿色釉面,形成以绿色釉面为主、金色纹路为饰的艺术特色,被陶瓷界誉为为中国“第六大名瓷”。


国瓷·郑商瓷受到国内外特别是国际陶瓷界和美学界的极大关注,影响力不断提升。凤凰卫视称其作品为“世界级”,多位中科院院士及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给予高度评价。国瓷·郑商瓷多次受邀参加中国上海、韩国丽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和其它大型国际文化交流展,并多次作为国礼走出国门,是一张能够反映几千年中华文明不断传承与发展的亮眼文化名片。在韩国世博会上,92件瓷器作品被选作国礼由国家有关部门赠送给各国政要。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由李梅花所在的郑州市郑商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代表河南省捐赠"豫象送宝"回归巨型花瓶一对,被香港政府永久收藏。1999年9月,由郑州市郑商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作的"风调雨顺"花瓶由人民大会堂收藏。



闫立夫教授是国家级德艺双馨的陶瓷艺术家,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艺山花奖个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的研究陶瓷艺术,是中国现代钧瓷的主要开发、传承人之一。李梅花教授会同丈夫阎夫立教授一起共同研究开发,近年来先后获得科学进步奖、山花奖、她还担任过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党代表,获十佳母亲、十大孝子、五好文明家庭称号,并于2009年9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李梅花生活朴素、勤俭节约,却始终如一心系慈善事业和教育事业。2006年帮助丈夫阎夫立教授完成并出版钧瓷专著80万字的《中国钧瓷》,作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获得国家图书大奖,所得稿费10万元捐出,设立郑了州大学“阎夫立”研究生奖学金,资助多名大学生完成学业。2008年至今向郑州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四川江油地震灾区学校、信阳革命老区观庙乡二中和郑州市救助保护少年儿童中心分别建造了4座总价值130多万元的“阎夫立图书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阎夫立教授和李梅花教授以大爱无疆的胸怀,夜以继日创作烧制出大型郑商瓷《天淚》和《国殇》,一位香港收藏家出价3800万收藏这两件瓷塑,被阎夫立教授夫妇婉言拒绝,而是捐赠给了四川建川博物馆,被该馆永久收藏。2008年,阎夫立教授、李梅花教授荣获“中华慈善奖”,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考察完之后,王仲刚在座谈会上满怀深情地说,国瓷·郑商瓷是在享誉世界的禹州钧瓷和汝州汝瓷之后,河南推出的又一名瓷。她立足郑州,已闻名全国,并已享誉世界,堪称中国国礼、中华名片。建议大力宣传,广泛推广,更好地走向全国,走进千家万户,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知道郑商瓷,喜欢郑商瓷,购买郑商瓷,推广郑商瓷。基于这样的建议,我愿意为国瓷·郑商瓷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图:张俊
编辑:刘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