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公安文联

警营芳草 热土行者

来源:南方法治报 作者:

  作为一名警营记者、作家

  广东省公安厅民警夏晓露

  一直坚守警营阵地,笔耕不辍

  以鲜活的笔触从事公安宣传报道与文学创作

  一写就是30多个春秋

  夏晓露进行创作

  坚持在公安基层行走的夏晓露

  对公安文学创作

  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

  警营土壤孕育了我的警察情怀和文学梦,也让我的双脚坚实地踏在这片热土上。

  文学是个体生命情怀的体验,结合时代观察和社会生活,感知生命与生存的律动。就像在麦田寻找金色的麦粒,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是引发我创作激情的种子。

  

  投身热土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夏晓露曾在贵州省公安厅任《人民公安报》驻站记者,并赴北京《人民公安报》实习三个多月,除了学习编辑各地记者来稿外,还承担采访任务,这是她记者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提升。回到贵州记者站后,在一次随警作战采访贵州警方赴广东侦办打拐案件时,她感受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火热,并向往着投身其中。1994年,她凭借自己多年的报道成绩,调入肇庆市公安局《肇庆公安报》任副社长,从此在广东这片热土扎下了根。1998年9月,夏晓露调入广东省公安厅,先后在宣传处、新闻中心从事宣传报道工作。

  刚到肇庆不久,夏晓露就崭露头角,凭借一篇优秀新闻报道荣立个人三等功。1996年10月,肇庆市公安局要宣传报道身患癌症、分管刑侦的肇庆市公安局副局长杨龙生与境内外黑社会势力斗争的事迹。她接到采访任务后,立即投入紧张忙碌的采访。在大量的素材积累和昼夜伏案写作之后,夏晓露创作出长篇通讯《壮歌行》。该文在《南方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报道一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她也因此荣立个人三等功。当年,公安宣传民警因写作而立功的在肇庆市公安局尚属首例。

  要是说起夏晓露的第一次立功,还要把时针拨回1988年。当时她还在《人民公安报》贵州记者站工作,接到采访任务后,立即坐火车奔赴200余公里外的六盘水市采访一起震惊中外的火车脱轨案。她跟随破案组成员每天在冰天雪地采访近10个小时,晚上回到酒店,因为床位不够,她只能睡在大堂沙发上,一件警用大衣伴她度过寒冷冬夜。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她写出了一批反映公安民警抢险救灾系列新闻报道,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今年疫情期间,夏晓露在将患重病的母亲接到广州治疗的同时,还完成了数篇全省公安各警种的抗疫长篇通讯报道,共约三四万字。其中,书写河源东源民警冯智敏在抗疫执勤中被嫌疑人刺伤头颅的抗疫报告文学《重疫下的血色木棉》生动鲜活,获得多家新媒体平台转载,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点击率更是突破百万人次,她也因此在2020年抗疫期间战时表彰中荣立个人三等功。

  截至目前,夏晓露已荣立个人三等功8次,获得嘉奖9次。

  为平凡立言

  作为一名警察,夏晓露是驰骋于笔墨间的战士。她以笔为枪,塑造了一个个基层英雄传奇。从近年来的鄢克贵、林伟光、林云、刘绮玲、吴小洁等人物报道,到“百名警察”系列、大要案件、公安改革以及各类专项行动等通讯消息,她一直冲在宣传最前线。

  2014年,广东省公安厅政治部组织了“鄢克贵同志事迹挖掘组”,夏晓露被抽调加入挖掘组,多次深入汕尾陆丰开展调查采访工作,并奔赴鄢克贵的老家湖南省桃源县白沙村采访。

  鄢克贵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民警,他所在的汕尾陆丰市公安局甲西派出所管辖的博社村,正是《破冰行动》中“毒品村”的原型。夏晓露从复杂的治安环境切入,徐徐展开一名普通民警坚守“毒区”而洁身自好的形象。鄢克贵21年在异地他乡工作,夫妻分居17年,曾经39个月没有薪水,因经济拮据而租住在弹孔累累的房屋,面对一个月两万元的高薪诱惑也不曾动摇……那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她,她下定决心要用最大努力书写好这个普通而高贵的灵魂。

  但采访是艰难的,鄢克贵不善言辞,当地公安局也没有完整的事迹原始材料,全靠挖掘组去挖掘。夏晓露对鄢克贵的同事、同村村民、妻子、父母、朋友等30余人进行了大量采访,用五个笔记本记录下鄢克贵这21年来工作、生活轨迹和点滴事迹。

  这其中令夏晓露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湘北一个偏僻山村里,对鄢克贵妻子刘爱芝的采访,许多情节故事是在颠簸的山路上收集的。当刘爱芝含泪说起17年里,自己当过保姆,曾连买一个包子的钱都没有,发着高烧还要搬运药材,40岁才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等经历时,夏晓露也忍不住落泪了。

  最后,夏晓露创作出3万余字的报告文学《草根警察的滴水人生》,2016年发表在公安部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刊《啄木鸟》,后获“广东省第二届有为杯报告文学优秀奖”。

  夏晓露采访功模

  为英雄高歌

  “这是一组生死时速的数字;是弱与强的对峙;是决战胜败的命脉。2发子弹是警察一方剩余的数字,对于林云他们来说,就是命悬一线的致命较量。26发子弹是罪犯剩在弹匣内的。如果26发子弹上了枪膛,就是26道地狱的令牌。”

  这是夏晓露创作的纪实散文《生死泅渡》的开头,此文荣获公安部“我为党徽添光彩”全国公安系统征文比赛一等奖。

  “林云的事迹震撼并打动我,我要用文学笔墨为这样的英雄击节而歌。”说起这篇散文,夏晓露说。

  最初,夏晓露是通过一则新闻了解到广州刑警林云在执行任务中将防弹衣让给他人,后自己中枪负伤的事迹。后来,她接到写通讯的任务,立即收集材料着手采访。

  “当时我就想,林云的事迹,哪一个点最打动人?仅仅是中枪受伤吗?案件涉及了警察林云和热心群众开锁匠谭飞龙两个英雄人物。作为林云,一名人民警察,在枪战发生之前,他首先想到的是把防弹衣让给协助警方的谭飞龙,也就是说把生的机会留给了身边的群众。枪战发生以后,虽然谭飞龙穿了防弹衣,但意外中枪牺牲。林云自己也身中三枪,生命危在旦夕。枪与防弹衣的这样一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警民情深,警察与老百姓就是生死相依、情浓于血的关系……”回忆起创作过程,夏晓露记忆犹新。

  在长期的基层行走中,记录基层民警并为他们而歌成了夏晓露的职业习惯。她说:“在基层才能体味一种血性,才能触摸生活的真实。”

  2019年,全国公安文联出版中国刑警报告文学集,夏晓露接到公安部文联采访佛山刑警林伟光的任务。接到任务不久,她的父亲在老家生病住院,她将材料带回老家,在照顾父亲之余进行写作。稿子还没写完,父亲就去世了。不久,母亲又住进养老院,夏晓露特意从广州休假赶到老家,住在养老院陪伴母亲。白天要照顾母亲,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就利用晚上时间在养老院的走廊继续创作。在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劳累的情况下,她坚持了下来,并且圆满完成任务。2万余字的《战神的英雄本能》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好评,并收录到《中国刑警》(二)开篇。

  夏晓露获冰心散文奖现场

  拜生活为师

  公安队伍不缺故事,悬疑、紧张、暴力、犯罪等标签都是公安题材作品的符号。如何让这些标签与人性结合,赋予人物以淋漓饱满的情感、丰富灵魂?夏晓露的答案是用真情实感去写作,拜生活为师,让作品体现一种真实的回声。

  2013年,夏晓露赴北京参加了鲁迅文学公安研修班进修。她将新闻与文学结合,新闻是她创作的根基,而文学则是飞翔的羽翼。夏晓露的处女作中篇小说《盛开的百合》创作于1999年,获得第五届全国金盾文学奖和广东省青年文学擂台赛优秀奖。小说主要描写一名牺牲缉毒民警生前的工作与生活。说起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夏晓露说:“那些采访过的刑警事迹,点点滴滴在我的脑海中聚集起来,经过岁月的酝酿,慢慢形成缉毒民警雷鸣浩的形象。特别是在肇庆市公安局工作期间,我经常同缉毒民警一块出现场、一起熬夜、一起吃饭喝茶聊天,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虽然我当时也没有想到要写小说,但我的潜意识里已开始构建人物。”当构想终于成熟的时候,夏晓露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写完了3万余字,随后在《作品》杂志和《新青年》杂志发表。

  如果说处女作《盛开的百合》是无心插柳,那么夏晓露的中篇小说《冰蓝色代码》就是一次有意为之,后获得2016年全国侦探推理小说优秀奖。当早些年网络开始渗入人们的生活时,她就萌发了写一篇有关黑客犯罪作品的想法,并有意识搜集相关书籍和文章阅读,又不时向网警部门的同事请教。最终,她完成了这部描写网警与刑警侦破推理的故事。

  如今,夏晓露不断尝试新的写作领域,硕果累累,散文《感受凤山妈祖心》荣获冰心散文奖;微电影剧本《最后七分钟》获得全国政法系统2019优秀剧本奖。她还把创作思路扩展到美术方面,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沧浪之水》《国之盾》《一苇杭之》等油画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公安系统相关美术作品展奖项,并入选参展。“创作激情与我身处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警营是我创作的摇篮、起飞的跑道,亦是我不断前行的航线。”她在采访的最后这样说道。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