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本网动态

传承中华文脉共话楹联新篇——2025年中秋茶话会聚焦当代楹联的创作与发展

来源:中国法治文化网 作者:王丹丹

  中秋茶话会会场

  2025年9月27日上午,以“当代楹联的创作和发展”为主题的中秋茶话会,在北京华腾世纪总部公园B座侨商画廊会议室举行。本次茶话会由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当代文艺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市门头沟区楹联专业委员会协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名誉会长李正忠;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常务副会长肖良平;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常务副会长、公安部部级津贴专家、编审易孟林;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工作委员会主席杨世民,顾问刘俊岩;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顾问刘宪国;北京市楹联学会秘书长豆万龙,北京市楹联学会副会长、门头沟楹联专委会会长梁兴鸽,门头沟楹联专委会副会长赵希平,门头沟楹联专委会会员张秀珍、李志岭、孙跃英、叶华、杨保津;特邀嘉宾、国家老龄委局长魏强,北京大学安保部部长安国江,高校毕业生就业学会科教融合顾问刘玉娟;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副秘书长姜凤,学会诚信文化工作委员会执行副秘书长杨马,学会办公室副主任谢育云、刘娜、易芳,学会侨商文化创研院办公室主任候玉璠,学会办公室文秘王丹丹等出席茶话会。大家欢聚一堂,品茗交流,共同探讨楹联艺术创作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李培隽会长致辞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李培隽从中西方节庆文化对比切入,阐述了楹联作为中国节日文化标志所具备的独特意义。他深入讲解辨析了“楹联”与“对联”的概念,指出楹联并不单单是“对联”的雅称,它还具有与书法结合、与建筑结合、张挂展示的形态特征,具有文学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鲜明特色。他强调,春节被列为世界非遗时,楹联有着核心文化标识的重要地位。

  李培隽会长还介绍了中国楹联学会坚持“抓普及、抓提高”的工作方针。在普及方面,重点推广《联律通则》和楹联教育进校园,已建立数百所中小学楹联教育基地,并制定教学大纲;在提高方面,持续深化楹联学术研究,围绕起源、格律、时代化等课题举办研讨会,并创新开展“百副新春联”征集活动,致力于创作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楹联。最后他说,楹联具有“小楹联大文化”的特点,与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的宗旨高度契合,中国楹联学会愿与各界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楹联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肖良平常务副会长致辞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肖良平简要回顾了中国楹联学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会员从最初的50余人壮大至如今的26000余名个人会员及上千个团体会员,组织机构覆盖全国,形成了坚实的工作基础。楹联艺术源于生活,服务大众,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应用场景,上至宫廷庙堂,下至寻常百姓家、猪圈厨房,无不体现其深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独特魅力。他说,通过为时代楷模、优秀共产党员创作并赠送诗联作品等方式,彰显了楹联的重要作用。他还分享了中国楹联学会与中央电视台春晚持续二十余年的成功合作,以及推动楹联“飞入太空”等创新举措。面对未来,他提出要拥抱现代科技,善用AI等工具辅助创作,同时推动楹联在形式、材料、应用场景上的创新,加强春联创作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刘俊岩顾问致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工作委员会顾问刘俊岩深情回顾了与中国楹联学会的交往渊源,赞扬了中国楹联学会领导勤俭务实、一心为公的工作作风。他用自己创作的一副联句,“盛世年华合家欢,一轮明月满乾坤”,表达了他对新时代祖国的美好祝福。

  特邀嘉宾魏强致辞

  特邀嘉宾安国江致辞

  特邀嘉宾魏强从从灶台、粮仓到井台等生产生活场景中随处可见的楹联,谈了楹联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自己对楹联的感受和体会。

  特邀嘉宾安国江则即兴创作了“聚贤才共商联坛大事,举盛会同绘楹园蓝图”的对联,赠送给本次中秋茶话会,并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希望能将优秀的楹联文化更多引入大学校园;二是希望通过线上平台多开展楹联创作竞赛与交流活动。

  豆万龙秘书长致辞

  北京市楹联学会秘书长豆万龙强调,春联创作务必紧扣时代脉搏,做到“吐故纳新”。他还特别指出,楹联要与书法艺术深度融合,可从古代经典碑帖中集字成联,编纂成系列字帖。这不仅可使书法学习者在掌握特定碑帖后能直接进行楹联创作,也为楹联的视觉化呈现和传播开辟了新渠道,可实现“学书学联,一举两得”的效果,有利于楹联书法艺术的广泛普及。

  梁兴鸽会长致辞

  门头沟区楹联专业委员会会长梁兴鸽是一名深耕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她详细介绍了自己如何通过创办楹联社团,成功推动其所在的苹果园中学成为北京市首家中学楹联教育基地,并使之成为初一初二年级的必修课,生动体现了楹联教育在基层的落地生根。她说,近年来专委会积极与区域发展结合,相继在清水镇瓦窑民宿、军庄镇新村等地挂牌建立了楹联文化基地,连续三年组织专家为全区创作并赠送春联。在实体活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专委会仍通过线上方式坚持开展如每周对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她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巩固活动基地,加强培训,期待各位专家能亲临门头沟区指导工作。

  赵希平副会长致辞

  门头沟区楹联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赵希平简要讲述了门头沟区楹联事业发展的早期历程,说明了持续开展专业培训的重要性。在老龄化背景下,吸引和培养年轻传承人是关键课题。他分享了自己退休后定居门头沟并积极参与当地楹联文化建设的经历,讲述了参与编纂《当代楹联家大观》等,以及在多处历史文化场所和乡村牌坊策划悬挂楹联,将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地域特色紧密结合。他指出,当前楹联推广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许多书法家书写楹联时对联律不够熟悉,导致创作的作品以及基层百姓悬挂时出现不合律、贴错顺序等现象。他表示自己将继续为楹联文化普及与提升楹联创作质量贡献力量。

  刘宪国顾问致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顾问刘宪国长期致力于国家普法宣教工作,同时作为门头沟楹联专委会会员,十分关心和热爱楹联艺术。他在致辞中,系统讲述了门头沟楹联专委会2025年的十项重点工作,包括制定计划、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送春联下乡、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等重大主题组织征稿、配合文明城区创建和国际性会议开展楹联文化活动、积极参与上级学会各项活动、坚持社群日常练习、发展新会员并举办培训、创办区域楹联公众号加强宣传等。他还分享了自己对楹联文化博大精深的体会,强调楹联创作需要深厚的文史哲功底,应从中国哲学角度深入研究楹联文化,如对称、阴阳、中庸等观念的独特视角,这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他建议,楹联创作要紧跟时代、贴近生活、服务大众,避免成为小众的文字游戏。尤其要注重吸引和培养年轻人,防止传承出现“断片”现象。最后,他建议建立更规范的评审机制,坚持专人干专事,以维护楹联艺术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并希望能对基层楹联组织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不断推动楹联文化在基层的繁荣发展。

  杨世民主席出席茶话会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工作委员会主席杨世民认真听取了专家们热烈的研讨发言。他表示,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宝之一,非常有必要传承和弘扬好。尤其是海外华侨,一到春节等传统假日,特别喜欢贴对联,希望生活吉祥幸福、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可以说,楹联在海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李正忠会长致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名誉会长李正忠在讲话中指出,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当前乡村文旅产业硬件设施提升迅速,但文化的渗透尚显不足,存在巨大需求与潜力。他建议,楹联艺术工作者应主动融入国家乡村振兴大局,在新农村建设、民宿经济发展中找寻切入点,发挥独特作用。他认为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耕读传统”有望在新的历史维度上复兴,楹联等优秀传统文化将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

  他说,楹联艺术在历史上得以繁荣,关键在于其实用性——既是文人进身之阶,也是体察民情之窗。

  他结合“九三阅兵”后出现的反对思想殖民、反思西方历史中心论等文化思潮的新动向指出,楹联艺术创作者应加强历史使命感,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楹联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增强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贡献独特力量。

  易孟林常务副会长致辞

  易孟林常务副会长主持了本次中秋茶话会。他在致辞中说,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契合了中国从古至今推崇的对偶观念和对称审美,顺应了汉语言结构的特征,符合中国简短表达和诗性表达传统,雅俗共赏,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用精炼的文字和独特艺术形式,表达着人们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多彩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强的审美价值,也有着鲜明的陶冶性情、美化环境、增添情趣的功效。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他表示,今天的茶话会,是向大家学习楹联艺术创作的好机会,听了专家们的发言,深感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有必要在条件成熟时成立专门的楹联艺术创作研究机构,从发展楹联艺术的角度,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

  他强调,楹联艺术是一门离千千万万老百姓最近的艺术,是一门有着广阔前途的艺术,楹联艺术工作者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站在新时代高度,坚持守正创新,才能不断推动当代楹联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使楹联艺术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独特贡献。

  赵希平副会长赠送楹联书法作品

  茶话会最后,门头沟楹联专委会赵希平副会长向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赠送了楹联书法作品。

  茶话会在热烈、祥和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此次会议,无疑为当代楹联艺术的创作和发展凝聚了共识,拓展了思路。与会者坚信,中国楹联这朵美丽的艺术之花,必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与会者合影留念

  摄影:谢育云、刘娜、易芳

  编辑:刘娜、易芳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