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警故事

女测谎刑警崔燕平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吕铮

微信图片_20190328112935.jpg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七支队心理测试室副主任崔燕平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七支队心理测试室副主任崔燕平有一双爱笑的眼睛,但在工作中,那双眼睛却异常冷静。

从事心测工作的17年来,崔燕平与上千名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在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昼夜还原真相。强奸、杀人、盗窃、抢劫,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有着被害人不可治愈的伤痛。随着测谎进入深水区,崔燕平不断调整着编题和发问,真实的案情也随着图谱上的轨迹浮现。人在紧张的时候就会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皮肤电会出现波动,而这些指标则成为了揭穿谎言的基础数据。

青年时代的学医经历让崔燕平多了一份睿智和沉稳,也让她在警校出身的同事们中显得与众不同。说到从医生到刑警的过程,还要从那个2002年的初冬说起。

那年的冬天格外冷,崔燕平即将结束首都医科大学的学业。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才生,如果按部就班的话,她毕业后将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任职,成为一名医生。但就在一个下午,命运和她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她的人生轨迹也随之发生巨变。

改变命运的那道蓝色风景

2002年一个周六的下午,在闺蜜小郭的央求下,崔燕平陪着她来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一年一度的北京人才博览会。博览会里人山人海,满心憧憬的年轻人们在面试台前等待着新生活的召唤,小郭整整逛了一下午,也没找到心仪的单位。

“燕平,我看今天就算了吧……”小郭有些沮丧。天色将晚,气温已经降到十度以下,而接连面试的失利无异于雪上加霜。

崔燕平看着她,笑着说:“你都来了,怎么也得转完最后一个馆吧?”

“你以为是逛动物园呢,还最后一个馆……”小郭无奈,但还是禁不住崔燕平的鼓动,走进了最后一个展馆。但没想到,这个举动却开启了崔燕平的从警之门。

两人一走进展馆,就被一道蓝色的风景吸引住了。藏蓝色的制服,笔挺的身材,一群年轻的警察站在最大的一个展台前,后面挂着一个巨大的横幅——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当时我都呆住了,太帅了!”崔燕平至今仍记得那个震撼的场景。

小郭对从警没什么兴趣,去了别的展台,而崔燕平却在刑侦总队的展台前徘徊良久,终于勇敢地走了过去。她在自己22岁那年,作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选择。

2003年1月,经过半年警训,崔燕平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北京市东城区的炮局胡同27号,成为一名光荣的首都刑警,并加入了北京市公安局心测团队。

北京市公安局心理测试室成立于1999年,时任主任的老陈,仙风道骨,一派大家风范,而后来接任老陈成为主任的唐帅,当时也不过二十岁出头。崔燕平是心测室的第5名成员。

心理测试是舶来品,最早在欧美国家诞生并发展起来,中国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建、90年代摸索,至今也不过30多年的历史。对老陈等前辈来讲,当年北京的心测工作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崔燕平没有一般大学生的娇气与傲气,一进室就立即扎到工作里。她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案卷、阅读图谱、分析案件、学习编题,孜孜不倦地向领导、同事们求教,埋头刻苦地对业务进行钻研。学医的经历让她身上有种先天的执拗和严谨,而从警的梦想则如催化剂般推动她前行,加之广泛的阅读,崔燕平以最快的速度“上了道儿”。但她心中却依然有个疑问,心理测试,就真的这么神吗?其实所有搞心测的人都会在初期心存疑问,但随之而来的一个案件,马上就彻底打消了崔燕平的怀疑。

微信图片_20190328112955.jpg

崔燕平正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试

一声枪响,击碎了新年的宁静

2003年2月4日,大年初四。“禁放”的警队还在街上巡逻,但热情的人们依然打游击似的让鞭炮作响。清晨的阳光刚刚将城市照亮,几声枪响就惊醒了赖床的人们。声音如匕首般略过寒风,击碎了北京西城区某大楼的玻璃。

不好!有人开枪!

警情就是命令,在110报警中心的调度下,警车蜂拥而至。刑警重案队封锁了现场,刑事技术人员立即开展现场勘查。被袭击的大楼是一个国家机关,被枪击的位置正是员工的办公区域。刑警们倒吸一口冷气,幸好正值春节放假,没有人员聚集,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经过现场勘查初判和弹道分析,射击的位置在大楼南侧,子弹是由上往下进行射击,最终位置锁定在距大楼200米外的一栋居民楼里。这栋楼一共有20层,枪手的位置应该是在4至12层。刑警们在楼下草坪发现了多枚弹壳,枪手就在楼内确定无疑。

正值春节期间,尽快破案是保证百姓平安的重中之重,刑警们连续工作,终于将嫌疑人锁定在6至7层的17人之内。但由于没有直接证据,无法对所有涉嫌人员的住址进行搜查,逐一预审又会拖延时间,刑侦总队领导果断下令,调心测室上阵。崔燕平和同事们临危受命,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案情,并制定了完善的工作计划。

快速排除无辜,甄别重点嫌疑人,这是心测室首要进行的工作。在主任老陈的带领下,大家根据案情进行了科学的“编题”,将17名嫌疑人按照家庭进行分组,依次带到心测室进行测试。测试分成两组进行,崔燕平给唐帅当助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一组的9个人顺利被排除,但此时已经过去了整整11个小时。

太阳西沉,连续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头脑风暴让崔燕平头昏脑涨,她开始有种莫名的不安,她不确定大家编织的心测之网会不会网住狡猾的大鱼。与此同时,警车第三次停在了心测室前,两个家庭共计4人下车候问。

为了锻炼崔燕平,老陈让她给自己当副测。崔燕平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稳定情绪,依次发问,控制进度,观察图谱。准备好了吗?”老陈看着崔燕平说。

“没问题。”崔燕平果断地回答,但心中却更多的是惶恐。

两人首先测试的是一个中年妇女,但没想到她刚进门就发起了飙。

“都折腾多少天了,有完没完啊?你们警察干不了事是吧?”这个妇女怒气冲冲地嚷到。

崔燕平知道,表面上的愤怒代表两种含义,一是与自己无关的辩解,二是虚张声势的恐惧。她站起身来,给这个妇女倒上一杯水,故意把行动放缓,以消除对方的恐慌和敌意。

“我们找你来测试,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需要,如果这件事真的不是你干的,也要消除你的嫌疑不是?”老陈循循善诱。

这个妇女被他带慢了节奏,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也能理解你们的工作,大春节的也挺不容易的,但你们也要为我们考虑啊……来的时候隔壁大姐还说呢,就照你们这样查啊,没问题也惹一身骚。我一听更来气了……”

隔壁大姐?崔燕平听出了弦外之音。她侧目看着老陈,发现他并不着急给这个妇女测试,而是听其倾诉,一是做好测前谈话,缓解情绪;二是借机获取线索,摸清动机。比如,那个隔壁大姐无端挑事的理由。

在测前谈话结束后,这个妇女的测试异常简单,不到一个小时便被排除。在测试中,老陈临时改题,故意加入了与她丈夫相关的问题,果不其然,她的丈夫也很快就被排除了。

无处躲藏的凶手

“测谎的机器只是一个辅助,起关键作用的是被测试人员,这就叫‘人机结合,以人为主’。”老陈向崔燕平传授着玄机。两人没有休息,让刑警带来这组测试的第三个人,就是那个挑事的隔壁大姐。崔燕平也跃跃欲试,等待着真相揭晓的一刻。

那个大姐姓张,年龄42岁,和丈夫杨某居住在大楼7层中间的位置。她一进门就显现出异样,并没有如描述的那样气急败坏、暴跳如雷,反而是异常平静。崔燕平虽然没有发问,却在心里有了想法。

老陈进行了简短的测前谈话,便让崔燕平给她戴上了设备。测谎的依据来源于人体的生理信号,人可以说谎,可以控制呼吸,让心跳加速,却无法控制瞳孔的放大和皮肤温度的反应。崔燕平一边记录,一边紧盯着图谱,上面的曲线开始呈阳性发展。

“你知道枪击的时间吗?”老陈开门见山。

“不知道。”女人回答。

“你知道枪击是在早晨发生的吗?”老陈直问细节。

“不知道。”她故作镇定。

“你看见枪击的过程了吗?”

“不知道。”女人边回答边闭上了眼睛。

这是崔燕平第一次当老陈的副手,她眼看女人的谎言在老陈循序渐进的发问中,像剥洋葱般的无所遁形。

“是谁开的枪呢?”见时机成熟,老陈开始了重点。

“不知道。”女人努力掩盖惶恐与沮丧。

“是你吗?”

“不是。”

“是你邻居吗?”

“不知道。”

“是你家人吗?”

“不知道……”

“枪支的去向在哪里?”老陈跳跃式发问。

“不知道。”

“是在外面吗?”“是在家里吗?”……

图谱上的数据越发明显,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呈阳性反应。而这些反应,都集中在这个女人的家人身上。崔燕平心里有底了,老陈也果断结束了测试。

最后一个进来的是这个女人的老公杨某,他最初的态度也和妻子一样,淡漠彷徨,一问三不知。老陈按照这个女人的回答调整发问,在测前谈话后直奔主题。

“你拥有枪支吗?”

杨某一愣,赶忙辩解:“没有。”但此时图谱中的线条已开始波动。

“你拥有什么枪支?是气枪吗?”

“没有。”杨某摇头。

“是步枪吗?”

“没有。”

“是手枪吗?”

“我说过没有……”

老陈一连发问了6种枪支的名称。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肆意猜测,而是依据现场勘查弹痕得出的结论。心测有时就像钓鱼,穿线、放饵、下钩、守候,要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几个问题下来,杨某的阳性反应集中在了运动手枪之上。

老陈又将发问转换到处理枪支的手段上,而杨某报阳性的回答则集中在“家里”。

事不宜迟,测试、行动要同时进行。老陈向崔燕平使了个眼色,她以出门打水为名,立即告知刑警们,迅速对杨某家中进行搜查。

时间分秒流去,老陈没有结束测试,继续就相同的问题进行确认,就在测试即将结束之时,兴奋的刑警们发来捷报,在杨某家中的阳台上,果然发现了一只运动手枪。枪种、地点全都对上了。

群众看公安,首先看破案。大家欢呼雀跃,对于刑警而言,破案就是最丰厚的奖赏。预审立即对杨某进行突审,他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交代了其因报复社会心理而持枪寻衅的行为。崔燕平一改在医学院养成的冷静沉着,也跳了起来。她第一次感受到心测技术的强大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在这条路上奋斗不息的信念。

老陈曾告诉崔燕平一个道理,凡是交到心测室的案件,都没有简单轻松的。案件急难险重不说,绝大多数都是在侦查员、预审员遇到瓶颈、无计可施的时候,才来求助。所以要想当好一名心测员,不仅要与侦查员、预审员做到无缝衔接和沟通,发挥最大效能,还要时刻做好迎难而上的准备。

正义和罪恶只有两种选择,但测试的结果却不只是通过和不通过两种,还有无法辨明、结果存疑的灰色区域。但在崔燕平的生活里,却从没有这样的灰色区域。为了弥补医学院毕业生对法律不熟悉的短板,她利用业余时间拿下了法律硕士,面对接踵而来的案件,她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不留下遗憾。她用最短时间,成为了团队中的主力和骨干。而在工作之余,她又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褪去刑警办案的色彩,主动承担起给普通民警心理减压的公益活动。她让自己在两个世界中游刃有余,这自然也要付出多于常人几倍的努力。

为善良昭雪,让罪恶显形。无愧于心,是她对自己的最基本要求。

“没有”无法否定的事实

2011年,一场秋雨过后,萧瑟的秋风打在脸上已有痛感,田地里湿漉漉的,四处散发着野草和雨水的腥味。在北京郊区的某条田地间,发现了一具尸体。死者是一个老太太,上身穿着毛衣,下身赤裸,满头的血迹已经凝固。办案刑警第一时间封锁了现场,但由于案发地处在一个民工工棚旁,大量民工围观,消息不胫而走,案情不但外泄,也造成了周边群众的恐慌。

老人生前靠拾荒为生,经过法医鉴定,系失血性休克死亡,死前遭到了性侵。弱者被欺凌而死,刑警们都憋着一股气,誓为死者昭雪。经过广泛的走访和细致的侦查,有人提供线索,昨夜一个姓李的工人曾夜不归宿。刑警们立即将其控制。但李某却辩称,自己昨夜外出只是购买零食和啤酒,当他回到宿舍之时,工友们已经熟睡,所以并不知道他回来。于是刑警又走访了其他的工友,确有人反映,在早晨起床的时候看李某睡在床上。这下大家犯了难,加之现场并未发现有价值的作案痕迹,一时间案件陷入停滞。

在关键时刻,崔燕平等心测专家火线驰援。她和同事们在仔细勘查现场并阅读案卷之后,根据李某的特点,制定了完整的测试计划。几个小时后,李某坐在了心测仪的面前。

崔燕平端详着面前的这个对手,年龄45岁,无犯罪记录。他高大、粗粝,看似憨厚却眼神游离。在测前谈话中,李某否认了自己犯罪的可能,崔燕平和刑警们调取了小卖店老板的口供,证实李某在凌晨时分确实买过啤酒和花生米,可崔燕平发现,老太太遇害的地点却是李某回到工棚的必经之路。但仅凭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加之老人遇害的消息已经传出,死者的穿着、样貌已被多人知晓,用传统的编题方法很难突破,弄不好会出现冤假错案。崔燕平缜密思考,认真设题,对李某进行了一语双关的提问。

“你昨天夜里见没见过老太太?”崔燕平问。

“没有。”李某否认。

“你碰过她吗?”

“没有。”

“你伤害过她吗?”

“没有。”

“她的伤是你造成的吗?”崔燕平换了种说法。

“没有。”李某一口咬定。

“你杀了她吗?”崔燕平直入主题。

“没有。”李某加重了语气。崔燕平看着李某面沉似水的表情,与图谱的波动大相径庭。

随着测试的深入,李某的阳性指标越来越多,作案嫌疑大幅度升级。崔燕平在发问中,还获取了凶手持木棍杀害老人的线索。但崔燕平依旧紧拉慢唱,控制着节奏,她在找一个机会,来测出李某的重点指标。

崔燕平回想到案发现场,死者的一只鞋遗落在距抛尸地点一百米的路旁,可以推测,真正的犯罪实施地应该是在鞋遗落的地方,但由于一场大雨,现场已经无法找到痕迹。崔燕平在想,案发时正值深夜,鞋遗落的地方和抛尸地一样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为什么嫌疑人要将尸体转移呢?也许……她顿时找到了突破口。

给生者安慰,为死者昭雪

“你将她抱到案发位置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是下雨了吗?”崔燕平问。

“我不知道。”已显出疲态的李某突然精神起来。

“是有人经过吗?”

“我不知道。”李某否认。

“是有狗叫吗?”

“我不知道。”

“是有手机响吗?”

“我不知道。”

“是有车经过吗?”当崔燕平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李某反应剧烈,心跳、血压、呼吸、皮肤电纷纷报警,他的身体也出现异常,迅速坐直,僵硬地紧盯着崔燕平。崔燕平知道,李某即将败露。在医学上,他的这种反应被称为“木僵”,是人在受到极度惊吓后产生的下意识动作。

崔燕平乘胜追击,“你是怎么想的?是想弄死她吗?”

李某还没从刚才的问题中脱离,继续机械性地摇头,连话都说不出来。

“是想猥亵她吗?”

“不……不是……”

“是想强奸她吗?”

“不,我没有。”他竭力地辩解。

“作案人在离开的时候,老太太死了吗?”崔燕平为了确保公正,特意用“作案人”这个词来替代他的称谓。

“真的不知道。”

“不知道她死没死吗?”崔燕平问。

“我不知道。”

“她还活着吗?”

“我……”李某再次出现木僵的表现。

经过这一系列的发问,事实已经还原。在案发时,李某是想猥亵老人,但在过程中巧遇一辆汽车经过,所以将老人拖拽至案发地点,之后用木棍进行袭击,最后在未确定老人生死的情况下逃离现场。

在崔燕平结束测试的时候,李某的精神已经崩溃了,还没等鉴定结论书出来,他就撂了。经过深入走访,刑警们找到了那辆途径案发地的汽车,据司机回忆,当夜确实看到路旁有人影,而时间也正好与李某的供述对上。

案情大白于天下,凶手被绳之以法。崔燕平在离开时,默默地走到了死去的老人身边,深深地鞠了一躬。她用自己的能力,让死者得以瞑目。

给生者安慰,为死者昭雪。崔燕平无时无刻不牢记着刑警的责任与使命。

多年之后,当崔燕平再次与昔日校友相聚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已经成为医生。大家谈论着医疗行业的无奈,回忆着上学时的点滴。崔燕平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刑警这个职业,让她经历了复杂的考验和艰辛的磨砺,让她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也让她看到了更高远的天空和更广阔的世界。

2017年“北京榜样最美警察”活动的颁奖礼上,崔燕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刑警是我心中的至高荣誉,人生中的选择永远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自己的方向、执著向前,每次选择都将无比正确。”而在她的朋友圈里,也有这样一句话:“喜欢COSTA,喜欢金枪鱼,喜欢每一个开心的瞬间,过好每一个当下,就是幸福。”

微信图片_20190328113006.jpg

警用装备展上,崔燕平回答提问

(本版图片均由公安部提供)

 

如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方庄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