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年度精选

2016年度精选纪实文学卷——铁笼沉湖(七)

来源:群众出版社 作者:谢沁立

目录

——杭州下城“6·10”千峡湖铁笼沉湖杀人案侦破纪实 / 孙侃

天不藏奸 / 闫平

重走长征路:侗乡苗寨的“边关大将” / 欧阳伟

我在意大利当巡警 / 胡杰  吴迪

女法医的无瑕人生 / 吴迪

飞行,女警的青春梦——记上海市公安局警务航空队飞行员卜佳露 / 曹国柱

洗刷灵魂的“青春组”——记天津市公安局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青少年监室 / 谢沁立

360张汇款单 / 谢沁立

看见·发现——小记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八队民警黄剑辉 / 陈虹

社区民警高宝来 / 张和平

西子湖畔的温暖警营 / 马树德 

草根警察的滴水人生 / 夏晓露

 

洗刷灵魂的“青春组”

——记天津市公安局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青少年监室

他们的清晨是这样开始的:洗漱完毕,早餐、点名、体检、集体大声诵读。站在监室外,听着整齐的诵读声,仿佛是站在教室之外听学生们晨读。而此刻的诵读者是一些青少年,他们的监室被称为“青春组”。

青少年吸食毒品,摧残自己的身体,也毁坏自己的未来。青春岁月,人生金子般的年华。他们涉毒不深,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怎样帮他们摆脱毒品的侵蚀?天津市公安局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一些年满16周岁、吸食毒品时间短、悔改决心强烈、家庭不放弃的吸毒人员单独设立青少年监室,让他们在这里戒掉毒瘾,留住青春。

“青春组”,这些被管教民警视为孩子的学员怎么样了?

从正规向正轨进发

 无论谁进了“青春组”男监室,必须知道的一定是“双律十二言”。双律是“纪律、自律”,十二言是“思端正、容整洁、语礼貌、行规范”。这是管教民警张海根据学员的情况制定的。

 这些被强制戒毒的学员有小学毕业的,有中学没毕业的,有中专技校肄业的。知识层次参差不齐,有的能写几句诗,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对。他们在社会上沾染了坏习气,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而且全部谎话连篇。

 张海用“双律十二言”要求学员,从训练坐姿开始。

16岁的星星,一直是父母的宝贝,是他们心中的“未来之星”。但星星一直不好好学习,上了技校仍然跟不上进度。父母斥巨资让他去北京专业学习台球。两个月过后,星星跑回家,告诉妈妈,学台球太累了。星星不再去学校,而是和一群小兄弟整日在酒吧、歌厅、网吧吃喝玩乐。朋友递过来的一瓶加了冰毒的可乐,让星星走上了“溜冰”之路。在一次聚众吸毒时,被民警抓获。星星进了戒毒所,被强制戒毒。

监室里非常安静,每个学员按照管教民警张海的要求端坐床边,他们腰背挺直,目不斜视。只有星星一个人目光在游移,坐姿很松垮。他转着眼珠左边看看,右边看看,再瞄瞄站在前面的张海,目光和张海一对,赶紧低头。

张海将星星叫到前面,没有说话,示意星星看大哥哥们的正襟危坐。星星左右看看,微微低头,低声说:“我不是年龄小吗?我不是累吗?”张海还是没有说话,让星星回到座位上。这一次,星星尽力绷着自己的腰背,眼睛稍一游移,马上回到正前方。这样坚持了几分钟。就是因为这几分钟,张海表扬了星星。星星偷偷地伸了伸舌头,笑了。

张海和星星单独谈话。星星说:“我妈以前那么爱我,现在我进来了,他们会不会不管我了?”张海说:“他们没有放弃你,你爸妈经常给我打电话询问你的情况。他们一直爱着你,希望你能成才。你年龄小,一定能把毒瘾戒掉,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我相信你。你以后戒毒成功恢复自由,有高兴的事、沮丧的事,都可以给我打电话,我愿意是你的大哥,是你的朋友。”

张海的话,说得小星星眼泪汪汪的。那一刻,他感觉自己长大了。那之后,星星成了一个努力的“好学生”,努力坐好,努力向身边的大哥哥们学习。他信心满满地期待强制戒毒之后的日子。

 坐姿规范了,站姿用戒毒所自创的军体操每天来矫正。接着就是熟练背诵《弟子规》。

 “海队,我背不下来啊。”“海队,我笨啊。”“海队,这么多字我怎么能记得住啊?”孩子们撒娇似的找理由。

 被学员称为“海队”的张海想了一个办法。他站在孩子们中间,每人给10张扑克牌,要求1分钟之内,记花色,记数字。结果,每个人都能至少说对6张牌。张海说:“看看,你们的智商一样,谁也不比谁笨。你们都不是笨孩子,你们一定行。”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相互提醒,有的说可以先背花色,再背数字,有的说,用联想记忆法,数字花色一起记。他们像同学一样交流起来。

再回来背诵《弟子规》,已不在话下。几天后,所有人员全能熟练背诵。再之后,孩子们刹不住闸似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教什么背什么。随着背诵的篇目越来越多,集体意识已经形成,大家有了集体荣誉感。随着学员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张海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技能教育融进日常的管理之中。

几乎每个孩子入所时都是一脸不在乎的样子,连声抱怨“我就是‘溜溜冰’,就是玩。”“我没成瘾啊,我怎么这么倒霉呢。”“警察叔叔抓我干什么?”他们对毒品的危害不了解。虽然看了电视、网络、报纸上的很多宣传,但不觉得吸毒成瘾、被民警抓获的事情会到自己头上,他们普遍对未来没有任何预知,就是跟着感觉走,觉得好玩。

张海对他们说:“你们角色错位,你们在父母面前是要钱的,在恋人面前是耍脾气的,在孩子面前你们似乎也是个孩子,不是父亲的样子。从大方面说你们触犯了国家法律法规,从小处说影响了自己的家庭。”一天,讲完一堂法治课后,张海听见两个学员在交流,一个说:“以后在路上就是看见5000元放在那里,你也不能捡,为什么呢?数额太大,捡了,花了,你就犯盗窃罪了。”张海笑了。法律知识会让孩子们今后的人生改变很多。

 19岁的王然连着两天吃饭少了,话也少了,《千字文》背到一半怎么都背不下去了。情绪也不稳定,小伙伴无意中碰了他一下胳膊,他就嚷起来,很凶的样子。张海知道,王然来自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因为蹦迪时吸毒出现幻觉与别人打架而被强制戒毒。这些戒毒的孩子中有一多半来自离异家庭,缺少家人关爱。张海将王然叫到谈话室。

“怎么这两天有脾气了?”张海问。

“没有啊。”王然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是不是因为你爸你妈都没来探视?”

“海队,你怎么知道?”

张海只一句话就敲到王然心底的痛处。他注意到王然的父母连续两个月的探视时间都没来。他一再拨打王然父母的电话,才知道其母外出,其父生病住院了。

“海队,他们不来就不来吧。我从小就看见他们整天打架,后来他们离婚了,我跟了我爸。但我爸对我不是打就是骂,整天教育我。我恨他。”

张海知道,王然心里憎恨父亲,却又期待父亲的关心。调和好父子之间的关系,对王然今后回归社会有很大帮助。张海说:“我联系过了,你爸生病住院了,他托别人给你送来了生活费,你爸没有抛弃你,你爸一直关心你。”

“真的吗?”王然的语气中流露出几分欣喜。

张海接着说:“王然,爱是相互的,你都没有问你爸病情怎么样了。你是儿子,以后,你也得关心你爸。你爱他,他才会更爱你。”

王然不好意思地问:“我爸,他没事吧?”

“还没有出院,做了一个小手术。正在恢复。”

王然高兴起来:“海队,您放心吧,我一定好好的。以后,对我爸好点儿。”

一次谈话,解开一个心结,将孩子们往人生的正轨上又拉近了一些。管教民警就是这样解开孩子们一个个心结,让他们在戒毒过程中,一点点进步着,渐渐远离毒品。

不让一朵花枯萎

30岁刚过的刘凤是“青春组”女学员管教民警。女学员数量少,却如同女生宿舍一样,是非多,而且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你碰了我一下,我瞄了你一眼,就因为这,就会吵起来。

但刘凤偏偏让她们吵不起来。

因为和“青春组”学员年龄相近,刘凤是管教,更像是大姐。她说话慢声细语,却含着威严在里面。

这些孩子毕竟在社会上游荡过,有很多坏习气,比如说瞎话、偷东西。在监室,每人床下有一个箱子,放着自己的生活用品和所里每月为她们代购的零食,有饼干、火腿肠、奶糖之类的食品。有的孩子自己的那份吃完了,便盯上别人的,趁人不备拿两块奶糖。刘凤通过监控看到这些情景,会立即在监室严厉批评。之后,监室再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

 18岁的玲珑虽然年龄不大,却有着坎坷的人生。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跟奶奶和父亲一起生活。在离开家乡前往异地的火车上,父亲与别人发生口角,将人打伤致残。三代人开始了逃亡生涯,在东北一个小山村安定下来。不知道过了多久,父亲被民警抓进了监狱。玲珑和奶奶一起生活到14岁,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村里的一个小姐妹要去城里打工,就叫上玲珑做伴一起去。玲珑进了洗头房,不久就开始接待客人。玲珑不堪屈辱,和同伴跑了出来。她们跑到天津。玲珑在一个KTV找到工作。她那时有点儿胖,有客人说吸毒可以减肥。玲珑便开始了被人包养吸毒的日子。

在戒毒所,玲珑面黄肌瘦,没有一点儿少女的风采。她不仅不会写字,也不懂生活。刚进来时,她洗两三件衣服,倒半袋洗衣粉,怎么淘洗都不干净,全是泡沫。她的被子堆放着,因为不会叠。她就像一个捣乱的孩子,不知所措,却还伶牙俐齿和别人狡辩。

刘凤每天和她谈话,从开始时说家常,听她讲小时候的事,到后来讲做人的道理。回想起奶奶的点滴,玲珑红了眼圈。当刘凤告诉她,奶奶还托人给她送来了生活费,奶奶惦记着她这个小丫头时,玲珑哭了。刘凤借机变换了语气,开始鼓励她,鼓励她从生活自理开始,从学会写字开始,只有这样,戒毒之后才能去照顾奶奶。

玲珑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在管教民警的帮助下,她学习生活技能。她很快学会洗衣、叠被、写自己的名字。她很快学会做监室的卫生,而且手脚麻利。玲珑变化的每一点,刘凤看在眼里,都会在监室会上表扬她。但她如果耍了脾气,刘凤也会严厉地批评她。

22岁的小菲心思一直很沉重,在监室里沉默寡言。她是一个1岁孩子的妈妈。她怀孕时因为丈夫吸毒,她劝解不了,干脆自己也吸毒,和丈夫一打架就吸毒。哺乳期她忍了4个月,急着给孩子断奶后,她又开始吸毒。刚进戒毒所时,所里特批让她给家里打了一个亲情电话,电话那头,照看孩子的姥姥在哭,孩子也在哭。电话这头,小菲更是哭得痛不欲生。

刘凤看出小菲的悔过心理,她安慰小菲:“政府为你负担了所有戒除毒瘾的医疗费用,你在这里和姐妹们一起安心戒毒,以后回家好好抚养孩子,老人和孩子都需要你。”

为了让小菲放心,家属探视前,刘凤几次和小菲的家人联系,询问老人和孩子的情况,希望老人探视时能够把孩子抱来,让小菲看了放心,也利于她在戒毒所戒毒。探视那天,老人抱着孩子来了。透过玻璃窗,小菲看见了母亲怀里的宝贝,不懂事的孩子闪着纯真的大眼睛,愣愣地盯着妈妈,向前伸出一双小手。小菲的手也伸向孩子,但玻璃窗阻挡着。小菲早已泣不成声。

在戒毒的日子里,刘凤体贴入微地帮助着小菲这位年轻的妈妈。在一次谈话时,小菲对刘凤说:“刘管教,我真的想喊您一声姐,我如果在外面时认识您这样的姐姐,我就不会走上邪路了。”

寻找回来的世界

吸毒人员因为吸毒身体都不好,精神也很差。被强制戒毒后,他们戒除了毒瘾,加上戒毒所规律的生活、健康的饮食,一般入所半个月后,学员们都会有变化,胖了,气色好了,精力充沛起来。

在所里的安排下,他们每天看书,看新闻联播,节假日也会在监室看电影大片。学员们还特别爱看天气预报。他们说,以前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不关心天气情况,也不会想到去关心亲人增减衣物,现在懂得了这些,懂得了爱才会被爱,等到恢复自由了一定去实现那份对家人的关爱。

为了让孩子们学习一技之长,戒毒所特别聘请了沙画、中国结、舞蹈、声乐老师辅导学员。

孩子们很快迷上了编织中国结和五色花瓣。他们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用了几天时间学习编织。开始时,男学员说学不会。年近50岁的管教民警张海先学会了。他在学员面前灵巧地做出第一个花瓣时,学员们服了,谁也不好意思再说自己学不会了。大家做得很带劲。

巨大的中国结编好了,红灯笼也做好了,一束束五色的花瓣也做好了。

戒毒所的领导说,让全体学员们演出一台节目吧,让他们看看自己的变化,让家属看看他们戒毒的成果,让他们做的花束和灯笼点缀舞台。

2016年“6·26”禁毒日前夕,一台由学员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拥抱明天的太阳》在礼堂上演。观众有禁毒志愿者,有管教民警,有大学生,还有学员的家属。

小菲的沙画《荷塘月色》,配上凤凰传奇的歌声,让人如醉如痴;星星的歌声《时间都去哪儿了》,声音稚嫩却让人沉思;王然和同伴们演的小品《毒殇》,演出了他们内心的悔恨;“青春组”的30名学员集体演唱《感恩的心》,台上学员的泪水流过脸颊,台下亲人的目光一片殷切,台上台下强烈共鸣着……

禁毒评估委员会对“青春组”现有学员们的各项指标评估均为良好。他们的姿态仪容改变着,语言改变着,态度改变着,甚至眼神都改变着。他们从颓废变得积极,他们脱离了身体对毒品的依赖,正在努力摆脱心理的依赖。

多希望以后“青春组”再无青年。没有毒品,这世界该多好。戒毒所的民警们的心里这样期盼着。

(文中涉及人物除民警外均为化名)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