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纪实

扎根基层守初心为民服务显真情——记长宁县公安局梅硐派出所所长陈世俭

来源: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作者:李佳芳 李欣键

  夜色如墨,细雨如丝。昏黄的街灯下,一个藏蓝身影被拉得很长,他正躬身检查着街边一辆辆车辆是否落锁,湿漉漉的警服肩章在微弱光线下闪着微光。不远处,一位晚归的店主远远望见,心头一暖:“又在‘拉车门’了,有他在,我们睡得踏实。”

  这个身影,属于长宁县公安局梅硐派出所所长陈世俭。自2021年调任梅硐派出所以来,他始终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每一次执法服务中。三年间,梅硐派出所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县前列,2024年4月,更被四川省公安厅、共青团四川省委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集体。

平安守护人:用脚步织就“防护网”

  “张大哥,您停在路边的车门没关好,我在您家门口,麻烦下来看看。”凌晨十二点,陈世俭的“深夜叫醒服务”又一次响起。这样的电话,在无数个夜晚响彻梅硐镇的街巷。

  刚到任时,镇上“拉车门”盗窃案频发,群众反映强烈。陈世俭明白,守护安宁既要打击犯罪,更要消除隐患。那些日子,当小镇沉入酣眠,他的巡逻脚步却愈发清晰。连续一个月深夜蹲守,他摸清了案发规律,果断调整勤务模式,将巡逻重点移至深夜,还创新推出“发现未锁车门立即联系车主”的做法。

  起初,有群众抱怨大半夜被吵醒,陈世俭总是耐心解释:“宁可您现在骂我两句,也不能让您明天懊悔。”渐渐地,群众从抵触到支持,甚至主动加入巡防队伍。他还牵头梳理监控盲区,争取商会支持捐资2万元,新增21个监控点位并接入派出所,构建起“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群众有防范”的立体防控网。

  如今,梅硐镇“拉车门”盗窃案实现“零发案”。2024年以来,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70.83%,治安案件下降43.84%。镇党委政府工作人员常说:“陈所长不是等事,而是上门干事,有他在,我们抓平安心里有底。”

学生引路人:用温暖点亮“成长灯”

  “陈所长,真是谢谢您,孩子现在像变了个人!”大厅里,黄大哥拉着陈世俭的手,眼里满是感激。他口中的孩子小江,半年前还是个逃学、与社会闲散人员厮混的15岁少年,家人急得没办法,只好把他送到派出所。

  “孩子不是坏,只是迷了路,咱们要把他拉回来。”陈世俭一方面严肃批评教育,让小江认识到错误;另一方面像父亲般关心他,安排他到派出所参加一周劳动教育。在他的耐心引导下,小江终于醒悟,主动要求重返校园,如今已成为学校的优秀学生。

  2024年以来,经家长同意,陈世俭组织20余名问题学生到派出所接受劳动教育,结合劳动讲规则、谈责任,让他们从“调皮叛逆”转向“主动担当”。他还联合党政力量组建护学队伍,夜间巡逻时特别关注未成年学生,发现夜不归宿的及时联系家长和学校。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陈世俭创新推出“四+”工作举措,即“党政推+全民管”“护学岗+夜间巡”“每周讲+个别谈”“正面赞+负面惩”。一年来,他开展法制进班级12次,推动6名学生享受救助政策,解救轻生未成年人6人,纠正30余名学生不良习惯,相关做法被省公安厅宣传推广。

群众贴心人:用真情架起“连心桥”

  “陈警官,有人让我做微信小店管理员,每月给120元,靠谱吗?”“我没担保过,总有人催债,是不是被骗了?”面对群众的来电咨询,陈世俭始终坚持“预防为先”:“让群众‘骗不走’比‘追回来’更重要。”

  他深入剖析诈骗手法,走村串户用方言讲解“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的核心要诀。在泽鸿广场,手把手教老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在田间地头,结合“两卡”犯罪案例警示村民。2025年1月至7月,梅硐镇电信网络诈骗实现“零发案”。

  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陈世俭建立了覆盖全镇84个村民小组的治安防范微信群。“最近发现不少小孩独自下河游泳,请看好孩子”——这样的提醒总能第一时间送达。他手机里存着辖区老人、困难户的电话,定期走访帮扶,累计帮助20余人争取救助政策,为群众寻人找物50余次。

  普法宣传中,他更是把“贴心”做到极致。考虑到村民白天务农,他把课堂搬到晚上,让“农民夜校”在各村组扎根,用方言土语讲解防盗防骗知识。蒋氏家族600余人参加的清明会上,他抓住机会讲安全知识;赶集日里,他手持小喇叭穿梭人群,用“土言土语”提醒大家防盗防骗。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话语,让法律条文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勤勉清廉人:用坚守树起“标杆旗”

  “穿上这身警服,就意味着责任在肩,担子不能轻易卸下。”这是陈世俭常挂在嘴边的话。他长期驻扎所里,被同事们称为“老黄牛”,面对工作从不抱怨推诿,总是默默梳理、高效完成。

  作为县纪委监委干部的妻子最懂他的不易:“咱们都是党员,家风正才能作风正。”调解纠纷、办理业务时,常有群众想送礼表达感激,他总是婉言谢绝:“收了这个,我以后在你们面前腰杆就挺不直了,请相信法律和我们都是公正的。”

  队伍管理中,他既严格又温暖。外地民警绞天云因口音重与村民交流困难,他主动帮忙解释;新民警龙海洋业务不熟,他手把手教导:“做群众工作,首先要学会倾听,其次要将心比心。”在他的感召下,全所形成风清气正、比学赶超的氛围,成为群众心中最可靠的港湾。回龙社区老书记罗华林说:“陈所长到梅硐后,带领民警辅警为一方安宁付出了太多。”

  从警多年,陈世俭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巡逻时专注的背影、普法时恳切的话语、守护学子时温暖的目光、退回礼物时坚定的眼神,无不彰显着一名基层民警对岗位的敬畏与对人民的深情。他如同一棵扎根基层的常青树,用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在群众心中矗立起一座关于平安、信赖与温暖的丰碑。而这丰碑无声却有力,昭示着:守护平安的身影所到之处,便是人民心安之处。

编辑:刘娜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