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警二(滇北阚师)
尾声
2018年10月26日,北京,《中国刑警》报告文学创作交流会一结束,我即刻登上了预定好的高铁403次,赶赴远在云贵高原上的云南省昭通市公安局采访刑侦支队支队长阚建军。
说好的,电传通知已下发至被采访人单位。我在高铁上,一边体验风驰电掣的速度,一边向阚支队推送短信。不一会儿,阚支队回复:我在沈阳办案中,估计最早次日晚上能回昭通。
我估算着,当日下午我即可到与昭通邻近的贵阳,只能在贵阳住一夜,待次日下午再赴昭通,傍晚即能与阚支队在昭通“会师”。
403次在前行,钻过一座又一座大山,车轮与钢轨撞击的轰鸣声给人沉闷压抑之感。百无聊赖时,我继续给阚支队推送短信。短信的内容是我的到达时间和采访预热准备。
阚支队的回复是,争取早些时间回到昭通,但是单位尚未接到被采访通知。
我开始犹豫。我如此直插昭通采访预定的被采访人,是否有“冒牌”之嫌?
思忖中,继续发短信。发到第19条短信后,阚支队回复:没关系,赵老师你过来吧!我们没有接到通知,可能是大礼拜的关系。
我恍然醒悟。今天是大礼拜。虽然我没能马上见到阚支队,19条短信权当是采访的开始吧!在条条短信里,我看到了他的轮廓,体悟到了他的细密思维和学者型刑警的睿智。
次日晚,如愿。阚支队办结案件从沈阳飞回昭通,他去车站接了我。
果然,他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中等个儿,宽厚的脸,戴一副近视镜,说话温和,思维敏捷。
下车时间很晚,我怕打扰阚支队。他却执意要安排我在小店坐坐,吃点儿夜宵。刚刚落座,他把爱人和儿子也叫来了。想必这是他精心安排好的,让全家人来欢迎我,足见热情之至。
阚支队的爱人是昭通学院的教授,身上带着江浙一带女人的细腻和聪颖。她一再说,再等两年就好了,我退休了,好好照顾老阚!这些年,他太苦了!
后几天,我在采访中才得知:她曾是阚支队的大学同学。毕业后,一个留校任教,一个当警察。就是这样,一个江南柔弱女子,几十年挑着家庭的重担,不让丈夫工作分一点儿心。
曾经在阚支队顶着压力破案时,她说,凭你的良心和职业责任去干,不能偏了这条底线。大不了,不让咱干了,我还能养活一家人!
一个充满侠气的铮铮铁骨的女汉子,令人感佩。
到昭通的当晚,正好“五大金刚”在鲁甸成功破获了一起命案。电话打过来,阚支队喜形于色。他与我分享了这份喜悦,于是我的昭通采访就从案件开始。
阚建军自1984年从警,35年来,一直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固定在刑警这个岗位上。他自从警的第一个案件和第一个现场开始,一件件,一宗宗,一丝不苟,缜密甄判,以其职业的责任感和对法律的尊崇,勘验和破获刑事案件3000余起,荣获省级以上刑事科学技术荣誉20余项,攻克刑事技术难关8项,撰写的《刑事科学技术基础知识200问》、《刑事摄影技术》等10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省级学术会议交流和专刊发表。
35年来,阚建军以对生命的敬畏、从业的良知,用化学的思维、严谨的作风,坚定地在刑事侦查领域里攀登着。
采访中,阚建军一直笑呵呵地不肯多说,挂在他嘴边的总是手艺、工匠两个关键词。
35年中,阚建军通过对化学、物理、地理、天文、历史、机械、影像等各学科知识的不懈学习,以尊重科学和尊崇法律的精神,揭开了一起起疑难案件的真相。
采访结束的晚上,本来准备小聚,我们刚行驶在路上,阚建军接到一个电话:彝良县发生一起三死命案。他把电话移到我面前,一副无奈与愧疚的样子。
身后的小敖、小何、小蔡急不可待地说:“阚师,让我们去吧!你留在家。”
阚建军没有作答,仅转过身来扭头看着后排座上的他们,直摇头。
这时,车转过弯,一道霓虹射进车内。我说:“阚支队,你们去吧,警情不等人!”
大家一阵沉默,车子戛然停在宾馆边。阚支队他们下了车,齐刷刷地立在我面前,向我敬了一个标准的道别礼。旋即,他们便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
阚师,就是这样一位执着的刑警,事业执着,感情执着,破案执着。
次日,我在返程的高铁上。阚支队告诉我:案件已破。
我为他们祝福,也为自己能在这个秋天走近阚师而庆幸。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