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长篇小说

大浪淘沙:第十一章

来源:作者 作者:王向明

第十一章 车站截访

第二天,陈义东把整理出来的驾驶员详细资料送到郑铁柱办公室,这五个人是他从车队几十号驾驶员中精心选出来的,无论是人品,还是驾驶技术,都绝对可靠。他清楚地知道,作为领导的驾驶员,第一要能管得住自己的嘴,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第二要管得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能拿。局长的驾驶员不同于他人,很多人都清楚地知道,要想接近领导,和驾驶员搞好关系比你自己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效率要高得多。

郑铁柱之所以想自己物色驾驶员,是因为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发生的这几件事,让他深切感受到滨江的复杂性。驾驶员作为距离自己最近的人,一定要忠诚可靠。倘若被人安插一个线人在身边,自己岂不成了一个透明人,一举一动都将在别人的监控之下,这对自己开展工作极其不利。

郑铁柱仔细地翻阅着几个驾驶员的资料,忽然一个叫陈松的年轻驾驶员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虽然简历上贴的只是一张照片,但他从陈松的眼神里看出了一丝熟悉的目光,他拿着那份简历,静静地在脑海里寻找着这种隐约存在的熟悉记忆……

就在郑铁柱聚精会神地在记忆的片段里搜寻的时候,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

他拿起电话,里面传来急切的声音:“铁柱同志,我是董为民,你马上到火车站…… ”

打电话的是滨江市委书记董为民,他和郑铁柱情况差不多,也是空降到滨江做一把手的,时间上比郑铁柱早来一个多月,对滨江的情况也算不上熟悉。

董为民之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有百十号人此时正聚集在火车站,准备集体上访。见事情紧急,郑铁柱挂了电话立刻命令特警支队和巡警支队火速前往火车站。

郑铁柱知道,近几年来,集体上访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数访民都认为,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惊动大领导。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信访局外边,每天都是人头攒动。信访局压力也很大,每年那么多信访案件,他们确实也接待不起,解决不了,想要解决上访人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当地政府。所以,为了减轻信访压力,国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信访案件,并实行问责制。简单来说,就是国家给各地一个标准,一旦你这个地方的上访案件超标了,就追究地方领导人责任,到考核的时候实行“一票否决”。

董为民得到消息的时候,正在省城赶往滨江的路上,百十号人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对他这个新上任的市委书记来讲是个严峻的考验。当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时间给郑铁柱打电话,说他刚从省城出发,赶回来至少得一个多小时,要求郑铁柱务必妥善解决,既不能让上访群众上火车,又不能采取过激的手段,避免将集体上访转变为群体性事件。

郑铁柱心里知道,上访说白了就是告状,老百姓有冤你不能不让人家上访,这是公民应享有的权利。虽然大多时候群众上访要解决的问题跟公安都搭不上边,公安机关也没有能力解决各类的上访事件,但现实是无论什么时候,一旦有人上访,被推到最前沿的必定是公安机关,尽管这些事跟公安机关八竿子打不着。

清楚归清楚,不情愿归不情愿,郑铁柱还必须把这件事情处理好。一是自己作为公安局长,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二是他能体会到董为民此刻的处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两个人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初来乍到,在关键的时候,最希望有人能顶得上去;三是上访的群众即便真到上面反映,也解决不了问题,最后还是要回到滨江来。

郑铁柱挂了电话,立即动身赶往火车站,所幸的是火车晚点,上访人员都还聚集在候车室里。郑铁柱赶到的时候,特警和巡警队员已整理好了队伍等待命令。此时,市信访局的人员也赶了过来。在他们的指点下,警察很快辨认出了上访人员。郑铁柱命令说:“要好言相劝,千万不要激化矛盾。”

近两百名警察涌入候车室,场面顿时乱了起来。访民对警察的劝说根本不听,有的甚至指着警察的鼻子骂:“你们凭什么不让我们上访?”

“对,凭什么不让我们上访?”候车室大厅的广播里传来:“旅客朋友请注意,K527 次列车开始检票…… ” 访民们听到要检票,像潮水一样涌向检票口,场面眼看要失控了。郑铁柱一声令下,近二百多名警察对百十号访民,边劝边拖拖拉拉地往火车站外走。访民也自然不想妥协,对警察又打又骂,不时有人在人群里起哄叫喊道:“警察打人了,警察打人了…… ”

有几个年纪大点的老先生指着郑铁柱叫道:“你是市长也好,公安局长也罢,不解决问题,凭啥不让我们上访?”

郑铁柱知道此时道理肯定是讲不通的,其实面对访民的质问,他确实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如果说自己是奉市委书记的命令来截访,肯定更会激怒大家的情绪。所以,他只能装作没有听见,讲着冠冕堂皇的话,说大家不要激动,要相信政府,市里一定会给你们一个答复的。说这话的时候,他自己心里也没底,毕竟这是他职责之外的事。

“每次都是用这些空话来忽悠我们,现在日子都没法过了,也没见解决的方案。你们就是官商勾结,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后面冲过来一个人,扯着郑铁柱的衣服把他转过来,转过来的那一刻,两人都呆住了。

“老苏。” “柱子。”

两人几乎同时喊了出来。

老苏看到郑铁柱的一刻,先是惊讶,随即又开始愧疚起来。他愧疚的是前几天自己碰瓷的事,没想到碰的竟是柱子的车,更没想到的是柱子现在竟然当上了这么大的官。

“老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郑铁柱紧紧握住老苏的手。

“唉,一眼难尽啊。对了,柱子,你现在是?” “我现在是滨江的副市长,也是公安局长,有什么问题你们跟我说,我解决不了,我向上级报告。你们就是到了上面也解决不了问题,到时候还是要到滨江来。”

“柱子,这……你可不能忽悠我们啊。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我们也不会走这一步。”老苏紧紧握住郑铁柱的手,沧桑的脸上老泪纵横。

“老苏,相信我,我还是以前的柱子。不过,这会儿你要帮帮我,帮我劝劝大家,先跟我回去,回去我们好好谈谈,总会有办法解决的。”

“行,柱子我相信你,我来劝乡亲们。”有了老苏的帮助,场面很快安静下来。老苏指着郑铁柱,

说这是咱们市新来的副市长、公安局长郑铁柱。我了解他,他和我们大家一样,都是穷苦出身,能理解大家的难处。大家赏我个老脸,先跟郑市长回去,他会帮我们想办法的。

“回去可以,我们买的票都作废了,这个损失谁来弥补?”人群里有人喊道。

“大家放心,我向大家保证,车票的损失我帮你们解决。大家先跟我回去,有什么问题慢慢谈,总会有办法解决的。”郑铁柱见形势好转,赶紧趁热打铁。

火车已经在刚才的混乱中驶离了车站。访民们相信老苏,听到他刚才的话和市领导的表态,大家从心里开始相信他们,答应先回去。

访民出了候车室,陆续上了事先调过来的几辆大巴车。

郑铁柱见事情得以缓解,立即给董为民打电话。董为民说自己还在路上,你先和他们谈。郑铁柱说:“我来谈不合适吧,还是市领导谈比较合适,他们该表态的时候好表态,这都是公安职权外的事,我不好随便表态啊。”

董为民说分管信访的副市长孙如海出差了,政法委书记秦天明生病住院了,这时候只能靠你了,再说你也是副市长,该表态的你可以代表我表态。

郑铁柱本想再推脱,可是董为民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他再推辞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他挂了电话,静心思索了一会儿,觉得董书记这么做也是有道理的,即便此刻他在滨江,他亲自出面也有点不妥。他刚来滨江对这里的事还不熟悉,若是不知内情随意表态,到时候解决不了,他在百姓心中的威信就失去了基础。郑铁柱虽然也是初来此地,自己话说得轻了重了,多少还有点回旋的余地,毕竟这事跟公安机关的职权关系不大。不过,让他纳闷的是,秦天明昨天不是还好好的吗,怎么说生病就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还必须住院,他觉得这里头肯定另有原因。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