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被反复阅读欣赏的作品”,每次重读都给人带来新的发现和体验。经典意蕴厚重,背后有深厚的语言、文化传统支撑,经典浩瀚广博,营造独成一体的意义世界有[详细]
2020-04-21
文艺报:您的新作《书房一世界》包含了77篇散文,单篇篇幅非常精短,细读却很有趣味。请问您在写作过程中为何偏好这种精短的风格?冯骥才:从文体上来看,我觉得现在可能没[详细]
2020-04-20
《到哪里寻找心中的海》《花事于人渐有涯》,警营作家申瑞瑾的两本散文集摆在案头,沉甸甸,如秋天的谷穗,又像颗粒饱满的向日葵。这是她在工作之余对生活的记录,是属于自[详细]
2020-04-20
老舍说过:“写东西非有生活不可。不管文字多么好,技巧多么高,也写不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们是工人,就写工人的生活。这样,写作范围不就太小了么?只要写得深刻,[详细]
2020-04-17
这起海边的意外死亡,竟引出了15年前的冤案……夏日,美丽的海滨小城玻璃浦。当地一位居民晨起散步时,发现一个身穿旅馆浴衣的男人,趴在海边堤坝的岩石上,看[详细]
2020-04-16
老作家杨润身出生于1923年,长我12岁,按照文学界十年一代的习俗,绝对是我的师长,但文学界相处没有老幼尊卑的传统,再因为杨润身历来没有架子,无论天津还是外地的文学界[详细]
2020-04-16
春天来了,我们将怎样欢迎或礼赞她呢?古人说:“以鸟鸣春”,这可以算是宇宙对于春的贡献。我很惭愧,从小就不善于唱歌,从前在小学校里考毕业的时候,唱歌教员[详细]
2020-04-15
我的意识中,母亲像一棵树,父亲像一座山。他们教育我很多朴素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令我终生受益。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人,父母早期的家教都具有初级的朴素的人文元素。我作品[详细]
2020-04-15
病毒迎面而来1月26日,行人在武汉楚河汉街上行走。新华社记者熊琦摄二〇二〇年一月十四日与几个老友聚会,听到了武汉可能出现流行病的消息,朋友说已有专家建议采取严格的隔[详细]
2020-04-14
1月24日,大年三十,李春雷在河北邯郸的家中开始写作他的“鼠年疫事”系列随笔。在前面的小序中,他写到:“一时间,全国震动,世界注目。于是,接下来的日[详细]
2020-04-13
两年前,我面向北师大本科生开设了“当代散文作品研读”这门课。每次备课,我都带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当代文学史上,哪些散文是年轻一代喜欢的,哪些不是;哪些在[详细]
2020-04-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