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 主办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协办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述漫谈

我的公安文学写作之路

来源:本网 作者:李勇

     要说我走上写作的道路,应该追溯到上世纪末,我入警后分在局办公室,时而值班备勤,时而随人外出,随叫随到,上班下班,生活平淡。一个偶然机会,参加阜阳报社的报刊发行会,聆听了时任《警察时报》主编吴成良谈办报体会和写作要领,使我对公安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从工作简报和新闻写作入手,继而涉及公安调研和理论探索,最后转向文学创作,向我心中崇拜的写作偶像和作家大师靠拢。

    回顾多年写作,无非就是把我心里想的、眼里看的和别人说的记下来,变成铅字,引发共鸣,虽小有成果,可仍只是个“散兵游勇”。

    无论干啥没文化不行。写作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更不要说文学创作。我来自偏僻农村贫寒家庭,上学时赶上十年文革,之后又下乡当知青,如此的人生经历逼我奋进拼搏,干中学,学中干,边工作边自学,电大夜读,函授求知,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十年自学,让我有能力开始业余写作。

    新世纪来临,我参加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直接涉猎公安刑事案件,接触刑警,了解案情,分析问题,思考对策。我抓住这个机会,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积累素材,日夜奋战,几乎和刑警破案一样全天候连轴转,认真撰写了几百篇公安通讯、警学文章及散文、杂文、随笔等,为惩恶扬善,打击犯罪贡献了绵薄之力。因此,我被阜阳市局连年表彰,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后来,我自己掏出版费,编纂了“严打”经典侦破案例一书,出发点就是宣传公安,为警争光。没想到小书一出,深受各界读者的欢迎,有人称它为“一个警官的人生日志”,有人称它为“正义的呐喊”。不久,我成为阜阳市作协会员,这鞭策我奋力写作,终日不敢懈怠,唯恐对不起这一称号。

    近年来,为弘扬公安主旋律,讴歌英模人物,在上级公安文联和相关作家协会领导、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我先后出版了警学理论专著《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思行录》,散文集《公安情缘》、《警察情怀》和公安精典案例《椿城警事》系列丛书,为繁荣警营文化奉献了绵薄之力。我认为公安写作是正义的呐喊和高昂的战歌,为的是让更多人听到警察的声音,理解警察的工作,看到警察的真实生活,搭建警民沟通的桥梁,这是警察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作为基层民警,我将牢记入警誓言,埋头苦干,为公安文化事业效劳终身。

    作者:李勇,男,安徽省太和县公安局民警,警衔一督,三级警长,中共党员。
    从警期间,有幸成为全国公安文联会员、省警协会员、省作协会员、省公安作协理事和省公安厅聘任的特约研究员及《人民公安报》通讯员。属于“散兵游勇”。初步统计,先后为《人民公安报》《警察文摘》《安徽公安》《安徽警方》及《阜阳警方》等有关报刊发稿500余篇。
    位卑不忘警恩。为铸造警魂,立足本职,自觉写作,默默奉献。目前,已著有公安理论专著《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思行录》《基石》两本,散文集《公安情缘》《警察情怀》两本和公安纪实文学典型案例精选丛书《椿城警事》四本,八本小书,字约150余万字。同时,约有三十余篇调研文章在公安部和安徽省公安厅获奖。2012年,有两篇文章参加公安部宣传局在浙江湖州召开的公安文化研讨会,其中一篇“谈公安文化建设”2013年元月被公安部宣传局编辑出版的《公安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全文刊登,安徽省仅此一篇,从此开辟了基层民警探索公安文化建设的先河。
    2014年8月22日,安徽省太和县公安局特授作者“公安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此文章经作者本人授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  京ICP备13023173--1号